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九十六章 又要骂我了 (第1/1页)
胡汉山为了保证老百姓不被饿死,可谓是费心又费力,迫于无奈才想出了让老百姓吃麸糠的下策来。 为了避免麸糠被分发粮食的小吏们贪墨了,胡汉山不仅派遣了通政司检校们在一旁监督,亲自用双腿跑遍了整个泾县的乡野。 但是话语权和笔杆子掌握在官僚乡绅的手里,胡汉山为了老百姓侵犯了官僚乡绅的银利,不可避免的就遭到了官僚乡绅们的污蔑和抨击。 抢夺粮商们的粮食,他们背后可都是有着地方大乡绅在支持,再加上这一次赈灾的特殊情况。 背后还有着整个宁国府官员们的支持,这一次真的是犯了众怒。 宁国府官员们为了报复胡汉山毁了他们的财路,很快就把消息传到了金陵。 武定桥东的教坊司内,各个试馆的读书人们整天吃饱了没事干,口诛笔伐这个,张嘴抨击那个。 方孝孺得知了胡汉山干出了这种劣迹斑斑的事情来,哪里还能耐得住性子。 当即就在教坊司的宴席上,带头抨击胡汉山的罪大恶极。 为的就是给恩师宋濂出一口恶气,报复他当初对于恩师宋濂的污蔑。 “你们可曾听说了,胡汉山为了立功在泾县抢夺了赈灾的粮食。” “这句话说的可就不对了,哪里是要抢劫赈灾粮食,分别是在为囤积居奇做铺垫。” “别人干不出来这种事,胡汉山绝对是干的出来,就他那副整天荒唐混账的样子,肯定是想趁机捞一笔银子。” 就在方孝孺等试馆读书人抨击胡汉山的时候,胡汉山认为的那名宫里太监,同样是来到了教坊司。 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和通政司的禀报,早就对泾县的情况了如指掌。 今天闲来无事来到教坊司,不是心血来潮想要见识一番教坊司的扬州瘦马。 是想看一看胡汉山的名声,是不是就像锦衣卫和通政司禀报的那样臭名昭著。 朱元璋坐在官帽椅上,端起豆青釉盖碗,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茶。 就听到了一声声对于胡汉山的抨击,各种粗俗的言辞都出来了,就差没骂胡汉山生孩子没屁眼了。 朱元璋所在的位置,刚好在方孝儒的旁边,难免引起了方孝儒的注意。 坐在教坊司里的各种人物都有,有年轻的浙东公子,也有年纪大一些的地方官员,还有两淮盐商等商人。 唯独没有一身居士服打扮的老居士,明显是一位遵守清规戒律的居士,反常的来到了教坊司里面。 方孝孺还以为朱元璋是锦衣卫的番子,过来探查消息了,心里有了惦记:“不知道这位老居士,对于胡汉山有什么看法。” 朱元璋还以为自己这一次的乔装打扮被人识破了,看了一眼旁边的锦衣卫副指挥使蒋瓛。 得到了没被看穿的肯定答复,朱元璋开口说话了:“还能有什么看法,胡汉山应该是没干什么好事。” 方孝儒听到老居士嘴里模棱两可的回应,心里显然对于这个回答不怎么满意:“何止是没干什么好事,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,怎么会派遣他去泾县赈灾。” “派了这么一个混账的人去,只知道鱼肉百姓捞银子,这下可害苦了受灾的老百姓。” 不是害苦了老百姓,是救活了很多快要被饿死的老百姓。 朱元璋哪里会被方孝孺三言两语哄骗,就连锦衣卫和通政司检校都抱有怀疑,经常出来体察民情。 一方面是因为眼见为实,朱元璋更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,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锦衣卫和通政司到底有没有说实话。 这一次出来也不例外,是想看看锦衣卫和通政司禀报的消息,关于京城里对胡汉山的各种污蔑是否属实。 胡汉山现在的身份可不一样了,他作为通政司的一员,有可能发生官官相护的情况。 锦衣卫和通政司作为朱元璋的耳目,真要是发生了这种情况,不介意把锦衣卫和通政司从上到下血洗一遍。 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真实情况,不在这里听那些污蔑的言语了,实在是让他感到厌烦,尤其是带头说话的方孝儒。 就在他起身刚要离开教坊司,一名读书人听不下去了,拍案而起:“你等还是读了圣贤书的读书人嘛!” “为了各自在官场上的私利,不惜在这里抨击一个真正在赈济灾民的官员。” 方孝儒看了他一眼,不认识这个衣着寒酸的书生,看向了旁边的浙东试馆读书人。 坐了好几桌的浙东试馆读书人们,全都是对看了一眼,摇了摇头不认识这个寒酸书生。 方孝孺想要算计一个人,尤其是像这种公然顶撞他的人,影响到了他在金陵读书人里的名望。 首先要打听清楚这个人的籍贯,这样才方便一次摁死这名读书人,让他从此不能再有任何翻身的机会。 几名浙东试馆的读书人询问了其他试馆的读书人,终于问出来了这名寒酸出生的姓名和籍贯。 一名来自陕西布政司的举人,不顾半点的同乡之谊,直接把这名寒酸读书人的身份揭露了出来:“这个人叫做高恂,平时喜欢独来独往,从来不参与各种诗会雅集。” “今天来这里是因为没有门路拜一位名师当做恩师,心灰意冷之下,准备在见识过教坊司以后就回陕西布政司了。” 方孝孺看他那一身寒酸的右衽衣,就知道他没有什么人脉和地位,没想到连个名师都拜不上。 方孝孺的恩师可是海内鸿儒宋濂,身份差距过大,随便一句话毁了他这一生的仕途。 既然敢当众得罪整个金陵最有名望的读书人之一方孝孺,就会让他承担难以承受的后果。 不然以后随便一个读书人就敢出来抨击方孝孺,对方孝孺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情,有最为看重的名声。 只要遇见了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寒门读书人,立即把他们摁死再无翻身之日,就不会有人敢随意抨击方孝孺了。